孙三杰(1597-1653年),字景濂,号松石,山东乐安(今广饶)县城南李大庄人。孙三杰自幼性情倜傥,天资聪慧,勤奋好学,善施舍,有大志,幼年与弟孙三锡一堂共读,友爱悌深(后三锡以孝廉素著,母丧守暮6年,《乐安县志》称孝子),在史籍上有“成氏父子(指成勇、成其范)孙氏兄弟”之称。
明熹宗天启五年(1625年),孙三杰考中进士,授陕西凤翔府宝鸡县知县。他到任后,艰心操守,廉洁勤政,体恤民情,不避个人安危,为县民办除弊兴利之事,得当地老百姓爱戴与拥护。
孙三杰画像
孙三杰初任宝鸡县令,体察民情时,了解到该县有“不岁田”的弊端(即不毛之地却要按岁交纳赋税),岁额达五千金之多。民众不得收入却负担赋税,怨声载道,历届县令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。首出仕任的孙三杰,却不因循守旧,他为解百姓之苦,毅然决定革除“不岁田”的岁贡赋税,民心称快。
孙三杰因治理宝鸡有政绩,被调任长安,兼署咸宁县令。当时,长安、咸宁两县有一批狡诈的官吏和土豪劣绅,地方上称之谓“大猾”。他们各有上司为后台,对上欺瞒蒙骗,对下巧取豪夺、横行霸道。原任知县不敢摸这个“老虎屁股”。孙三杰赴任后,详察县民苦衷,对“大猾”的劣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,掌握了“大猾”的大量作恶佐证,不畏权势,依公论断,对有恶迹者重加罪责,严惩不贷。有的“大猾”闻风逃匿,也有的不甘心失败,想尽千方百计说情送礼。有一名“大猾”以送砚台为名,内藏重金,托人送到府上,被孙三杰看穿,他连包也不拆看,即提笔注九字于其上:“砚虽佳,贪墨,吾不取也!”并立还其人。经过一段治理,“大猾”潜影匿迹,社会风气大为好转,县民得以安居乐业,并称颂孙三杰为不畏权势、清正廉明之官。
孙三杰在知县任上,因治理有方而政绩卓著,一时轰动朝野,不久晋升为兵科给事中,由边关县的七品官,擢升朝内助政国事。熹宗天启七年,皇帝为选录人才,敕令孙三杰为主考官。他接受这一任务后,严肃组织,认真负责,执考时言路铮铮,甚注风纪。因此,所录取者皆才华出众之人。之后,又一度命他负责考试事宜,深得当时政坛的称颂与敬佩。
孙三杰撰写的《论内外文武不和疏》
明朝崇祯年间,国内外矛盾日趋尖锐,又值天灾奇凶,赋税苛重,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。而女真族建立的后金政权,又不断发动对明朝的侵略战争。崇祯皇帝刚愎自用,不辨贤奸。朝中内外文武不和,各大臣争名夺利,互相攻讦。身任给事中的孙三杰,面对这种局面,忧国忧民,对朝野大臣的内讧痛心疾首。孙三杰向崇祯皇帝写出了《论内外文武不和疏》的奏章。在奏章中,他首先阐述了“众志成城”的道理,“集群策,合群力,方能为不可胜以待可胜也。当共事之人意见偶或不同,因相持不肯下,使敌得起而乘之也。如此,即欲无败不可,几况与之图功哉。”他列举了内外臣邓希诏与曹文衡二人因不能虚怀商榷,共同制胜,各逞胸臆之戈矛,战玄黄于齿颊,互相攻击,不暇御敌的情况;同时,又列举了肩负边关抚镇重任的文武二臣邱禾嘉与尤世威,因意见参差致使尤世威托病不出,造成边关告急的教训。指出,这些大臣太缺少廉颇、蔺相如的气度。最后,他在奏章中呼吁:“天下事非一家私事,就消融者速自消融,无存芥蒂以滋祸胎。应申饬者即与申饬,勿滋葛藤以成掣肘。”其略略文字,谏君戒臣,抛弃私隙,不念旧恶,以国事为重,对朝中时弊谆谆告诫,何其直言不讳,衷恳之极。孙三杰的忠谏之言,昏庸无能的崇祯皇帝,熟视无睹,更没有解决的措施,直至不了了之。
明朝末年,朝臣们内讧愈演愈烈。奸臣周延儒被崇祯皇帝敕封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。登州参军孔有德叛明降清,失陷登州,登州巡抚孙元化被俘,清军将其放回,他即下令各郡县不准抵抗。孙三杰对佞臣叛将勾结误国之举实感痛心,便理直气壮地向崇祯帝写出了《纠辅臣误国疏》的奏章。孙三杰先后五次上疏,论内外文武不和,弹劾首辅庇奸误国,抚叛款敌,请求“立除误国大奸,严饬内外,在事诸臣,从此洗涤肠胃,打起精神,息盗安民,灭敌锄叛”。
孙三杰撰写的《纠辅臣误国疏》
孙三杰撰写的《再纠奸辅疏》
在明王朝边关失守,军无良将,朝无贤臣,赏罚颠倒,朝臣内讧之际,孙三杰以忠君保国为己任,慷慨激昂、义正词严的上书,陈述政弊,实为不可多得的医君治国良药。而不辨奸贤的崇祯皇帝,批曰:“首辅(指周延儒)纯忠谋国,实心任事。孙三杰挟私诬捏,逞臆牵诋,故降一级用。”在忠言不纳,反受降级惩罚的孙三杰,不以个人遭谴而闲曹缄默,仍一再上疏。无乃周延儒方得君宠,将孙三杰降补上林院监蕃署丞(管理林牧之官),后又寻补太仆寺丞,但疏章终不见用。孙三杰看到明王朝已病入沉疴,老药方已是回天无力,遂乞病归故里。
孙三杰引退后,明王朝已是朽木粪土,加之外患频仍,清军侵犯边境目益猖獗。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,到处聚众起义。不久,李自成攻陷北京,崇祯皇帝吊死煤山,明朝覆亡。
清军入关后,为固其政权,采取了起用明朝遗老贤臣的方针。对孙三杰劝进之声甚嚣尘上,但他以忠于明王朝为己志,情愿老死故里,不再仕清。顺治十年(1653年),孙三杰五十六岁时,病卒于故里乐安县李大庄。